國家大劇院將辦“弓弦盛宴”展現小提琴永恒魅力
中新網北京4月10日(記者高凱)國家大劇院10日舉辦發布會宣布,將于今年五月音樂節聚焦“名家、名曲、名琴”,廣邀國內外小提琴名家,使用由制琴巨匠打造的名琴,演繹中西方經典小提琴作品,在18天的時間里獻上18場精彩演出,全方位打造“弓弦盛宴”。
4月10日,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五月音樂節藝術總監呂思清,以及老一輩小提琴演奏家劉育熙、小提琴界的新生力量江枕毅共同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自2009年起策劃推出,如今已迎來第十屆。五月音樂節在每年繁花似錦的五月集中推出高水準的室內樂音樂會,結合豐富多彩的“走出去”公益活動,為觀眾多維度普及室內樂。在過去9年中,140余場精彩演出、120余場公益活動,讓曾經高雅而小眾的室內樂融入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喜愛。
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介紹:“以往我們給五月音樂節也策劃過一些主題,大多是圍繞某位作曲家或某種音樂風格,今年是第一次以某種樂器作為主題。對于中國觀眾,鋼琴和小提琴是大家最熟悉的兩件樂器,國家大劇院為鋼琴舉辦了國際鋼琴系列,我們也想在一個音樂節里全方位普及小提琴藝術,集中展現小提琴的魅力。本屆五月音樂節聚焦于‘名家、名曲、名琴’,廣邀國內外小提琴名家,使用由制琴巨匠打造的名琴,演繹中西方經典小提琴作品,在18天的時間里獻上18場精彩演出,全方位打造‘弓弦盛宴’?!?/p>
本屆五月音樂節的演出陣容可謂盛況空前,不但薈萃了小提琴領域的眾多明星,也集結了頗具實力的中外室內樂名團和交響樂團。祖克曼、約夏·貝爾、法比奧·比昂迪、康珠美四位國際小提琴名家,以及呂思清、寧峰、黃蒙拉、黃濱、陳曦、劉霄、高參等十余位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將共同助陣;田野里的圣馬丁、歐洲嘉蘭古樂團、斯圖加特室內樂團三大國際知名室內樂團,“艾莫森”“萊比錫”兩大國際頂尖弦樂四重奏,以及墨爾本交響樂團、美國太平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中外交響樂團將在18場音樂會中接連登臺,共同打造一場星光璀璨的小提琴音樂盛會。
小提琴不僅在世界范圍內擁有眾多“粉絲”,幾乎所有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也都為小提琴寫作過作品。本屆五月音樂節的選曲,從巴洛克時期的維瓦爾第、巴赫,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海頓,浪漫主義時期的門德爾松、帕格尼尼、布魯赫,到20世紀中國作曲家,將集中呈現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作曲家的經典作品。豐富多樣的小提琴曲目古今交匯,東西碰撞,展開一場柔美與炫技的對話,在皮亞佐拉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漫步四季時光,在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中感受鬼斧神工的魔鬼琴藝,在《梁?!返戎袊髌分懈惺芗毮仠赝竦闹袊殂?。還有特別策劃的巴赫全套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帕蒂塔全集、勃拉姆斯全套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會,這兩臺音樂會均將在小劇場進行,讓觀眾能夠以更近的距離靜心領略小提琴豐富的表現力,力求打造“小提琴百科全書”般的極致體驗。
與此同時,本屆五月音樂節還將帶觀眾踏上專屬于小提琴的“名琴之旅”?,F代小提琴的制作工藝起源于意大利的克雷莫納,這座小城在17、18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產基地,同時也孕育了久負盛名的世界三大制琴家族——斯特拉迪瓦里、瓜奈里和阿瑪蒂。在本屆五月音樂節中,小提琴家們將紛紛攜帶著出自于制琴巨匠之手的珍寶級名琴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帶觀眾親身參與到這場名家與名琴穿越時空的盛大聚會。當天的發布會中,呂思清為媒體們講解了三大制琴家族的不同特點,并慷慨展示了他的兩把珍貴名琴:一把是耶穌·瓜奈利1734年制作的名為“里奇”的小提琴,這把琴由呂思清的好友,音樂愛好者、藝術收藏家、企業家Z先生提供;另一把為斯特拉迪瓦里“克莉斯比小姐1699”,由名琴之父斯特拉迪瓦里打造,這把琴被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珍藏了數百年,現由慈善家李大偉收藏,而呂思清也將在與墨爾本交響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上使用此琴。呂思清在發布會現場使用兩把小提琴演奏了同一段旋律,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名琴的不同性格。為方便觀眾更好地理解,呂思清還將小提琴演奏形象地比喻成品味紅酒?!昂玫募t酒一般有點酸,有點澀,但又不能太酸或太澀。小提琴的演奏就像紅酒一樣,有技術也要有情感,不能只追求一頭,要達到技術與情感的平衡合一?!?/p>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五月音樂節將首次以“雙開幕”的特別策劃拉開帷幕,在5月9日、10日兩晚,兩場小提琴主題的GALA音樂會將分別呈現西方經典作品與中國小提琴名曲。
9日,首場開幕GALA音樂會匯集呂思清、寧峰、黃蒙拉、陳曦、黃濱、劉霄六位中國小提琴演奏家,他們當中有四位都是帕格尼尼獲獎者。六位名家將花樣詮釋眾多西方小提琴經典作品,如六人兩兩組合共同完成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四位帕格尼尼獲獎者一同演繹維瓦爾第四重小提琴協奏曲,他們還將帶來特別委約改編的名曲聯奏,在互相“斗琴”中熱情奏響2018五月音樂節的開幕之聲。
小提琴起源于歐洲,17世紀被西方傳教士帶到了中國,直到20世紀初,馬思聰、何占豪、陳鋼等一批中國作曲家,開始了小提琴音樂的本土化創作,貢獻了一批具有中國氣韻、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10日的第二場開幕GALA音樂會“琴弦上的中國”主打中國小提琴協奏曲,將由劉育熙、呂思清、江枕毅、蔣熠穎老中青三代、四位中國小提琴家攜手著名指揮家譚利華與北京交響樂團一同演繹一臺中國經典作品,帶領觀眾探尋西方樂器小提琴在中國的發展之路。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單中,既有中國小提琴里程碑式的作品《梁?!?,也有劉北茂《懷念祖國》、劉天華名曲《良宵》《悲歌》、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劉育熙是“劉氏三杰”劉北茂、劉半農、劉天華的后代,他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白毛女》可謂家喻戶曉,如今,80歲高齡的劉育熙仍然操琴不輟,在本場音樂會中,他將親自演奏《白毛女》選段《北風吹隨想曲》,而本場音樂會中“劉氏三杰”的四部作品也是由他親力改編。
發布會現場,劉育熙感慨萬千:“小提琴從西方傳入中國,中國人從開始學習小提琴到現在已經在各類國際大賽上拿獎,但除了小提琴的演奏,我們只有能創作出真正有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中國小提琴作品,才能稱得上有了中國的小提琴藝術。20世紀,中國音樂家開始了小提琴創作的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也體現出中西文化的交匯與互通,比如馬思聰將西方所學運用到中國的小提琴作品創作中,而劉天華借鑒小提琴的演奏元素運用到中國民樂中去。我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藝術人才,改革開放以后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平臺,我也始終在努力為中國小提琴的創作盡一份力量。國家大劇院特別策劃的這場中國作品音樂會,涵蓋了幾十年來中國小提琴創作的部分成果,這也是給中國小提琴創作的一個極大的激勵和振奮,我們要繼往開來,創作出新,通過這次音樂節,迎接一個新的春天到來?!?/p>
除了一系列劇院中的演出,本屆五月音樂節還將開展20余場“走出去”公益活動,演奏曲目以弦樂作品為主,演出形式涵蓋獨奏、重奏與合唱。(完)